(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浙江省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000万户,同比增长11.21%,相当于每7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老板。浙江由此成为我国第5个经营主体总量突破千万户的省份。
在此之前,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已率先迈过“千万户”门槛。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底,广东省实有经营主体达1725万户,比去年底增长5.5%。江苏省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444.7万户,同比增长5.3%,也是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在册总量破千万的省份。山东省经营主体数量达1435.8万家,其中中小企业数量较年初增加25.1万家,增长6.6%。截至8月15日,河南省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052.5万户,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
经营主体状况关系区域发展活力和后劲,经营主体稳,经济和就业才能稳。实践表明,哪个地方经营主体发展得好,地方经济发展就好、民生改善就快。广东经济总量多年来居全国榜首,其经营主体数、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也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也均为经济大省,上半年经济总量分列全国第二至第五位,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千万级别的经营主体数量,为这些省份带来大量新的有效供给和投资消费需求,带来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也是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底气和韧性所在。从这个角度看,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经营主体对市场环境的“冷暖”感受最为直接。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强经营主体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国经营主体已达1.7亿户。今年以来,多地经营主体数量取得新突破,充分彰显市场活力和潜力。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从地方层面看,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各有“高招”“妙招”。比如,广东省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时间目前已压缩至0.58个工作日,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协调联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江苏在全国率先上线公平竞争审查在线监测评估系统。浙江企业开办基本实现“一个环节、一天办结、零费用”,出台全国首个贯彻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工作。
在我国各类经营主体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民营经营主体占比更是高达96.69%。稳住经营主体,就必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近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密集出台,从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制度环境、强化政策举措等多个方面,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政策的落地,民营经营主体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优胜劣汰、生生死死、进进出出是正常现象。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如何促进更多经营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是各地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利益诉求多元、抗风险能力弱、受经济波动影响大。要密切关注经营主体的运行状况和政策诉求,继续把它们的痛点难点作为发力点,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完善市场准入准营退出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经营主体能够安心发展、更好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有更多高质量经营主体。我们不仅要关注经营主体“量”的增长,更要注重其“质”的提升,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鼓励它们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下功夫,自觉走高质量发展新路,让更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