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头条丨聚焦东北 | 隋进才:以锤代笔 用钢铁绘制人间温度

中国商人BAT   2023-05-22 16:20:03

一方小小的院落,摆放着一些制作铁艺品的工具,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丙烯颜料。混杂其中的还有几页草稿纸,上面画着各种图案。在这片杂乱无序中,唯有一件件艺术品是整齐摆放的。院子门口坐着一位手艺人,他就是隋进才,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隋进才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原有的技艺上进行创新,使铁艺制作技术更上一层楼。

浮雕铁画到铁质艺术品

隋进才,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经营铁匠铺的,隋进才从小就对打铁这门手艺充满了好奇。1989年,隋进才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就开始走上了职业艺术的道路。他开始不断思考如何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与自己所学进行深度结合,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相关资料图)

隋氏铁艺凭借“以锤代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的特点流传于世,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高温锻打,而是根据铁的硬度、厚度、密度直接锻造,全凭传统的“冷锻工艺”制成,可谓“铁打的丹青”。

“我曾经在国外的展馆里看到过类似的作品。浮雕铁画虽然精美,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够生动。”隋进才回忆当初对传统铁艺的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拓展,我愿意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于是,隋进才开始将画纸上的“铁画”用“压、绘、裁、捶、定、漆、伸、拉、卷”等工序展现,制作出各种形态逼真的铁制工艺品。

隋进才制作的铁制工艺品,不仅体现了金属材料的线条美,也展现了作品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隋进才用冰冷的铁皮,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敬意与热爱。他用铁皮做出了东北人民最喜爱的饺子、红辣椒、明太鱼等食物;用铁皮做出了生动活泼的小鱼、小猫等动物;用铁皮做出了抗联英雄卷、荷花女等形象。制作过程中,大至整体的造型结构,小至每一处细小的褶皱,无不表现出隋进才对东北土地的浓厚情感。

“我们要学会用技艺表达自己的情怀。”隋进才说道。事实上,隋进才的每件作品,都具有非常深刻的立意。那一颗颗辣椒、一个个饺子、一条条铁鱼,十分贴近生活原貌,不仅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也展现了他内心对家乡的真挚情感。隋进才通过铁画作品传播着吉林省的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东北这块土地,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大众对铁艺的认可度。

匠人之心流传经典

“记得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来见我,当她看到那些已经不再使用的工具和物品时,眼里充满了泪水。她抓着我的手一直重复说‘做得太真了,做得太好了,没想到隋老师把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东西变成了艺术品。’”隋进才感慨,“我真心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传承下去。虽然这些事物可能已经在当今社会上看不到了,但这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传统,就应该被保留下来,被后来人看到。”

隋进才说,因为创作路上的种种动人之处,使自己感受到这些艺术品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正是这种意义,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他用铁皮演绎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也用铁皮展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他用三十余年诠释了非遗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是艺术先锋,更是用心传递生活气息的艺术大师。

兼取众长,以为己善。从选题、打草稿,再到建模、配色,隋进才一个人共计完成了上千件作品。“越简单的作品越复杂,我们在创作途中,一定要守得住寂寞。”隋进才解释说。

隋进才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使这些铁艺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艺术行业人员的高度关注。2017年,《大美明太鱼》在第十二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中,因突出的创意、精妙的制作技巧以及卓越的艺术价值荣获“创新设计奖”,这件花费十余年制作的艺术品,几乎能够以假乱真。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大使馆相继收藏隋进才的作品,他为南非大使馆制作的《犀牛》,为新西兰大使馆制作的《爱尔兰鹿》,为日本大使馆制作的《鱼干》等作品,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隋进才把中国文化带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文化自信。

隋进才在创作之余,也会经常到校园里为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分享。隋进才表示,要让孩子们体验工匠精神,让孩子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同时,也要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手艺,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学习传承它。

艺术是一种符号,以沉默的姿态传递思想。许多手艺人在最初创作时,都会选择在模仿中锻炼自己,隋进才却始终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创意。在每一件作品创作之前,他都会找准自己的定位,为作品制定一个主题,并用最坚定的信念坚持原创。他在艺术创作领域,以执着的匠人精神,替祖辈们传承下了这份镂刻着人类智慧和时光印记的宝贵技艺。2011年,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被评选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隋进才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不仅为铁画手艺的传承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传递了珍贵的文化价值。

在吉林省,有很多手艺人和隋进才一样,以创新传承传统技艺,将一件又一件传统手工艺品带到人们的生活中,彰显了传统手艺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和无尽热爱。

作者/于 悦 编辑/薛政宇